色素放大内镜将改变炎性肠病患者结肠癌筛查现状

时间
2007-04-10

一些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大肠癌发病危险升高7%~30%,克罗恩病(CD)患者情况与之相近,尤其是那些发病年龄早、病程长、结肠病变广泛的患者大肠癌发病危险更高,故应对炎性肠病(IBD)患者进行大肠癌监测,尤其是对癌前病变(包括扁平腺瘤)进行早期诊治。

新近发展的色素内镜可发现常规结肠镜易漏诊的小病变。瑞典Thorlacius等对色素放大内镜在IBD大肠癌监测中的作用及将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尽管检查详细,但传统结肠镜检查仍有可能漏诊小的黏膜病变,尤其是扁平腺瘤(可在早期恶变和侵袭性生长)。色素内镜利用各种染料(以靛胭脂和亚甲蓝常用),使大肠黏膜在镜检时被染色,从而突出特定的黏膜病变。

近年来,色素内镜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消化道病变诊治方法逐渐被接受,特别是与高分辨和放大内镜联用时,可显著提高消化道病变的检出率,尤其对扁平形息肉更有优越性。

色素放大内镜特有的增强对比染料及放大技术,使内镜医师可观察到黏膜表面无数小凹(Lieberkuhn隐窝开口)。根据形状可将小凹可分为5型和许多亚型,Ⅰ、Ⅱ型预示非肿瘤性病变,Ⅲ、Ⅳ型可发展为肿瘤性病变。

尽管色素放大内镜检查不能替代组织学检查,但其是分析小凹形状是鉴别大肠腺瘤性和非腺瘤性息肉、肿瘤和非肿瘤病变的客观有效的检查方法,且优于传统结肠镜和单纯色素内镜。

IBD患者肠道肿瘤主要发生在炎症活动部位。UC所致的异型增生通常为多灶病变,且形状扁平,传统结肠镜常难以发现。色素内镜联合放大内镜不仅可确定炎症程度,还可以检测出上皮内异型增生,区别肿瘤和非肿瘤病变。另外,全结肠染色优于定向染色。

常规结肠镜检需多处随机活检(20~50处)极其费时,且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一系列研究显示,色素放大内镜用于监测IBD患者大肠癌发生时,可采用靶向活检,不仅省时且准确度高,但需加强内镜医师操作培训。

在色素内镜下,IBD患者活动性炎症和异型增生均表现为黏膜的不规则改变,结肠炎的非异型增生病变亦可表现为Ⅲ、Ⅳ型小凹开口。由于炎症高度活动黏膜不吸收亚甲蓝从而导致异型增生病变漏诊。因此,IBD患者大肠癌监测需在炎症缓解期进行,以降低炎症对检查结果的影响。

Sano等最早将窄带成像技术(NBI)用于色素内镜检查中,可使肠道黏膜的毛细血管显像。有研究显示,NBI联合放大内镜可鉴别UC患者的异型增生。NBI技术为大肠癌监测带来新的希望,但其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目前认为,IBD患者大肠癌监测的目的是检测大肠黏膜的早期肿瘤性病变。传统结肠镜检仍是IBD患者大肠癌监测的常规检查手段,但包括色素内镜在内的新的检查方法将逐渐改变大肠癌监测现状。

点评

如何在炎性肠病患者中进行结肠癌筛查一直是困扰消化科内镜医师的一个难题,Thorlacius等分析总结色素内镜和放大内镜在炎性肠病患者结肠癌筛查中的作用,但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广泛开展。